场景社交“博尔特”Blink:上线50天 估值1亿美元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

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
热搜:
更多>>
 
您所在的位置: 程序员俱乐部 > 新闻资讯 > 最新动态 > 场景社交“博尔特”Blink:上线50天 估值1亿美元

场景社交“博尔特”Blink:上线50天 估值1亿美元

 2014/10/13 17:35:30    程序员俱乐部  我要评论(0)
  • 摘要:Blink(快看)在产品尚未成形时,便于2014年6月获得了创新工场天使轮融资,8月顺利拿下红杉领投的1600万美元A轮(创新工场、Hcapital、徐小平等跟投),估值直接飙近1.1亿美金,融资迅速堪称资本跑道上的博尔特!在几乎零推广的情况下,产品上线至今达到近10万用户,其中日活用户3万。日生产图片10万张,也就是说,平均每秒就有一条图片信息产生。这一切,它是如何做到的?“语境遭到了彻底摧毁,首先是因为插图和照片的大量侵入,后来是因为无主题语言的使用。&rdquo
  • 标签:社交 上线

  Blink (快看)在产品尚未成形时,便于 2014 年 6 月获得了创新工场天使轮融资,8 月顺利拿下红杉领投的 1600 万美元A轮(创新工场、 H capital、徐小平等跟投),估值直接飙近 1.1 亿美金,融资迅速堪称资本跑道上的博尔特!在几乎零推广的情况下,产品上线至今达到近 10 万用户,其中日活用户 3 万。日生产图片 10 万张,也就是说,平均每秒就有一条图片信息产生。这一切,它是如何做到的?

  “语境遭到了彻底摧毁,首先是因为插图和照片的大量侵入,后来是因为无主题语言的使用。”这是尼尔·波兹曼在其经典作品《娱乐至死》中对 19 世纪末作为新生形态的视觉媒介可能带来的后果所发出的充满 pessimistic 论调的预言。一个多世纪后人们发现,波兹曼的这一观点依旧适用(摧毁语境),只是,在场景社交产品异军突起的时代,插图和照片的智能化使用远比当年大放异彩。

  异彩的释放投射在具体产品形态上,在商业发声的今天或许实在没有比从资本市场判断更直(jian)观(dan)贴(cu)切(bao)的角度了。在移动场景社交产品 Blink (中文名“快看”)的创始人——“偏执的完美主义 80 后创业者”施凯文看来,这种基于照片涂鸦形式的场景社交最能击中人——尤其是 90 后年轻人的情怀。

  “比如人们手机里存储的成百上千张照片,其实每张背后都在一定程度隐藏着某种社交动机。”施凯文认为年轻人尤其渴望“刷出存在感”,但往往会由于诸如“格调会不会太 low”、“人品会不会被损”之类的潜在心理因素而将自己的这种表现/交流欲望搁置,无意识地将其掩埋。但是,一旦有某种突破口将其释放出来,对于能够提供这种人性服务的产品来说,将存在巨大市场。

  于是,这个 1988 年出生的混血大男孩在 2014 年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生涯,一切顺利得让听者闻之都不得不感到热血沸腾: Blink 在产品尚未成形时,便于 2014 年 6 月获得了创新工场天使轮融资,8 月顺利拿下红杉领投的 1600 万美元A轮(创新工场、H capital 、徐小平等跟投),估值直接飙近 1.1 亿美金,融资迅速堪称资本跑道上的博尔特!

  “我就是想做一款能够真正击中人性需求的产品,并且——要有美感。”施凯文称,Blink 作为一种以“垃圾”图片(即兴制作,没有必要保存)涂鸦形式交换信息的载体,有着别样“魔力”:让不大熟悉的人可以在两天里迅速熟悉起来!“因为这种图片发出来既不用担心‘损人品’,又可以轻松地以舒适的态度交换生活琐碎,不用‘端着’,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。”

  然而,任何产品在诞生初期都不免会经历尝鲜者和跟进者的阶段,在这之后,才会逐步沉淀出普通使用者以及怀疑者——这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过程,而这种磨合最需要的便是时间。比如,Snapchat 最初上线时,从 300 个用户发展到 10000 个用户用了 3 个月的时间,由 10000 个用户发展到 300 万个用户则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。

  施凯文对网易科技坦言,眼下的 Blink 正处于前一阶段——产品主要在尝鲜者中进行,接下来会推进提升跟进者的活跃度。而在这个过程需要踩准几个节点,比如目标人群从“意见领袖”到普通用户的扩散。“找准发声点,进一步让他们带动对他们自身感兴趣的群体——比如漫画师的粉丝,音乐圈的、时尚圈的等等,一个个试,随时调整。”但是,施凯文的“野心”看起来要比他的年纪大得多——他认为 Blink 未来一定会“通吃”。

  作为 Blink 的活跃使用者,某投资人对自己所投的这款产品评价颇高:“这种‘更好玩的短信’其实延展性非常强,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,但是,很有可能某一天它甚至会成长为一款平台性的产品。”

  以这位投资人对 90 后年轻人的理解,作为活在“虚拟世界”的一代,他们从自我身份确认到与他者交流沟通,非常需要这样一款产品去解决自身的“存在感”。

  之所以在 Blink 尚未成形时便决定果断出手,除了看好社交产品这个天花板蛮高的大方向外,“创始人”是一个更重要的元素。该 VC 也向网易科技道出了自己这些年的投资哲学变迁。

  今天来看,该 VC 坚定不移地认为“投资就是投人”,而之所以选择下注 Blink,“大家主要也是被凯文的做事能力和为人魅力吸引”。说到这里,坐在网易科技对面的这位 VC 放下手里的杯子会心一笑,仿佛在强调“投的太对了”!

  对于当下的社交产品来说,往往并不存在技术壁垒或资源壁垒,那么该如何摆脱别人的复制,或者说,该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?

  施凯文对此有着清晰的理解——速度!如今 Blink 团队揣着充足资金,可以有更从容的做事心态,“但我们必须让自己快速成长,所以现在大家每周都是6*12 甚至6*14 地上班,就是为了抢时间。不断地尝试,不断地调整,只有培养起绝对领先的用户基数,我们才能形成彻底甩开其他产品的壁垒。”

  想成为产业圈子里的博尔特,也真是需要蛮拼的。

上一篇: 咖啡馆式融资平台:前途坎坷现退潮 下一篇: 没有下一篇了!
发表评论
用户名: 匿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