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前端开发与iOS终端开发的异同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

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
热搜:
更多>>
 
您所在的位置: 程序员俱乐部 > 新闻资讯 > 最新动态 > Web前端开发与iOS终端开发的异同

Web前端开发与iOS终端开发的异同

 2014/12/24 9:46:49    程序员俱乐部  我要评论(0)
  • 摘要:语言前端和终端作为面向用户端的程序,有个共同特点:需要依赖用户机器的运行环境,所以开发语言基本上是没有选择的,不像后台想用什么就用什么,iOS只能用Objective-C,前端只能javascript,当然iOS还可以用RubyMotion,前端还能用GWT/CoffieScript,但不是主流,用的人很少,真正用了也会多出很多麻烦。这两者有个有意思的对比:变量/方法命名的风格正好相反。苹果一直鼓吹用户体验,写代码也不例外,程序命名都是用英文全称并且要多详细有多详细
  • 标签:Web iOS 开发

1419299995421876

  语言

  前端和终端作为面向用户端的程序,有个共同特点:需要依赖用户机器的运行环境,所以开发语言基本上是没有选择的,不像后台想用什么就用什么,iOS 只能用 Objective-C,前端只能 javascript,当然 iOS 还可以用 RubyMotion,前端还能用 GWT/CoffieScript,但不是主流,用的人很少,真正用了也会多出很多麻烦。

  这两者有个有意思的对比:变量/方法命名的风格正好相反。苹果一直鼓吹用户体验,写代码也不例外,程序命名都是用英文全称并且要多详细有多详细,力求看变量和方法名就能知道是干嘛的,例如 application: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:。而 js 因为每次都要从网络下载,要力求减少代码体积,所以变量方法名是尽量用缩写,实际上有代码压缩工具,无论变量名写多长最终上线的效果是一样的,但大家也都习惯了用短的命名,例如上述 objc 的 application: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:方法在 js 里习惯的命名是:$()。

  objc 与 js 都是动态语言,使用起来还蛮像,但 objc 是编译型,速度快,很多错误也能在编译过程中被发现,js 是解释型,性能依赖于解释引擎,即使在强劲的 v8 引擎下性能也赶不上编译型语言,语言太动态,变量完全没有类型,写起来爽,debug 起来稍微费点劲。一直感觉 js 轻巧灵活放荡不羁充满各种奇技淫巧,objc 中规中矩没c++ java 那么严肃也没有 js 那么灵活。

  线程

  前端开发几乎不需要线程这个概念,浏览器实现上页面 HTML 和 CSS 解析渲染可能与 js 不在同一个线程,但所有 js 代码只执行在一条线程上,不会并发执行,也就不需要考虑各种并发编程的问题。在新的 JS 特性中可以创建 worker 任务,这样的任务是可以另起一条线程并行执行的,但由于并不是所有浏览器都支持,不同线程传递数据各个标准定的还不一样,使用场景也少,似乎没有大规模用起来。对于数据库操作/发送网络请求这样的任务是在不同于 js 代码执行线程的,不过这些都由浏览器管理,前端无需关心也无法影响这些线程,只需接收事件回调,不需要处理任何并发问题。

  终端开发需要大量使用多线程,iOS 有一条主线程,UI 渲染都在这个线程,其他耗时长的逻辑或者数据库 IO/网络请求都需要自己另开线程执行,否则会占用主线程的时间,导致界面无法响应用户交互事件,或者渲染慢导致滚动卡顿。程序逻辑分布在多个线程里跑,需要处理好各种代码并发执行可能带来的数据不一致/时序错乱之类的问题,并发也导致有些 bug 难以排查,一不留神就掉坑,需要适当用一些队列/锁保证程序的执行顺序。iOS 提供了一套多线程管理的方法 GCD,已经把线程和队列封装得非常简单易用功能强大,比其他端或后台是好很多了,但还是会花大量功夫在处理多线程问题上。

  存储

  终端开发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逻辑,手机 APP 不像浏览器,用户打开浏览器必定是连着网,但打开一个 APP 时很可能是离线,也很可能处于网络状况极差的移动 GPRS,所以必须把之前请求回来的数据保存好。保存数据后又需要与服务端最新的数据同步,如果全量同步数据量太大,耗流量速度也慢,于是需要增量同步,需要与服务端一起制定实现增量数据返回的方案,需要处理好客户端与服务端数据一致性的问题。当数据存储量大结构复杂时,还需要利用好有限的内存做 cache,优化各类存储查询性能。

  前端在桌面端很少需要存储,除非是 Single Page App,不存储自然就不需要数据更新的一系列工作,数据都是从后台取出拼接后直接显示到页面上,即使像微博有可以在页面内不断加载更多数据,数据也只存在于内存,不会持久化存储,因为桌面端网速稳定,不计流量,所有数据可以直接从后端拿取,客户端没必要再做一套存储。移动端那些做得很像原生 APP 的 Web 应用就跟终端开发一样了,数据同样保存到 SQLite,存储逻辑以及要处理的问题都差不多。

  框架

  在第三方框架上 Web 前端和 iOS 开发完全相反,Web 原生弱小又十分开放,让大量第三方框架和类库可以施展拳脚,而 iOS 原生强大又十分封闭,导致第三方框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。

  浏览器一开始只为内容型的网页而设计,js 也只是这个网页上能加点小特效的脚本语言,在 Web 应用时代跟不上发展,需要很多第三方库和框架辅助,再加上前端开发是完全开放的领域,导致库和框架百花齐放多如牛毛,在初期多数库的作用集中在封装 dom 操作,大家不断重复造 dom 操作基础库的轮子,在一段时间百家争鸣后独尊 jQuery,在有使用库的网站中 90% 以上使用 jq,几乎成了个标准基础库。后期大家已经不再重复造这个基础库的轮子了,多了一些代码组织和前端架构的框架,例如一些帮助项目模块化的框架 require.js,MVC 框架 backbone/angular.js 等。

  iOS 开发苹果已提供了完整的开发框架 cocoa,而这框架在每一代系统中都在升级优化和添砖加瓦,开发模式也已经定型,第三方框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,大量流行的开源项目是一些通用组件和库,像网络请求库 AFNetworking,数据库操作库 FMDB。而一些大的框架像 beeFramework/ReactiveCocoa 较难流行起来。

  兼容

  前端开发需要兼容大——量的浏览器,桌面的 chrome,safari,ie6-ie10,firefox,以及各种套壳猎豹 360 等浏览器,移动端 iOS/Android 各自的浏览器,以及无限的不同的屏幕尺寸。看起来挺可怕,实际上也没那么难搞,只是拿出来吓唬下人。桌面端 chrome/safari 以及各种套壳的极速模式用的都是 Webkit,差异很小,firefox 也大体遵从标准实现,与 Webkit 差别不大,旧的 ie6/7 就需要特别照顾,不过很多网站都不支持 ie6 了,移动端更是一家亲,全是 Webkit,除了新特性上的支持程度不一,其他差异不大。对于不同的屏幕尺寸,高端点的会用响应式布局,针对不同屏幕尺寸自适应到不同布局,一般点的桌面端定死宽度,移动端拉伸自适应宽度就搞定。

  终端开发也需要兼容各种不同的系统版本和手机尺寸,Android 不用说,iOS 也有 3.5/4/4.7/5.5/9.7 英寸这些尺寸,不过兼容起来跟 Web 一样挺容易,就是自适应宽度,iOS 的 UIKit 把这些都处理好了,还有 autolayout,sizeClass 等高级特性可用,在尺寸上并不用花太多功夫。系统版本上 iOS7 为分水岭,iOS7 前后版本 UI 上差异比较大,需要做一些功夫兼容,不过 iOS 用户更新换代很快,预计再过一两年 iOS7 以下用户就可以忽略了。

  性能

  终端和前端都是面向用户的,性能优化目的都是尽快呈现内容,以及让程序在用户操作下流畅运行。终端主要关注的是存储/渲染性能。当一个 APP 存储数据量大,数据关系复杂时,数据查询很容易成为性能瓶颈,需要不断优化数据存取的效率,规划数据 IO 线程,设计内存 cache,利用好终端设备有限的内存,渲染上避免重复渲染,尽可能复用视图,寻找最高效的渲染方案。

  前端关注页面加载速度,由于 Web 页面的结构/样式/程序/资源图片都是实时请求的,要让页面更快呈现内容,就要优化这些请求,让这些资源以最快速度加载下来,包括合并图片/合并代码减少请求数,压缩代码,并行请求,根据版本号缓存代码请求,gzip 压缩,模块/图片懒加载等。此外跟终端一样也关注渲染性能,遵从一些规则避免页面 reflow,避免使用 CSS 阴影这样耗性能的特效,用 CSS3 动画代替 js 等。

  编译

  终端开发需要编译的过程,把程序编译成机器语言,再与各种库链接后生成平台对应的可执行文件,最后由操作系统调度执行。在 iOS 终端开发中编译和链接的规则苹果已经在 xcode 这个开发工具上封装好,一般开发可以不用关心,但有深层需求时还是需要跟编译打很多交道,例如用编译前端 Clang 自定义静态代码检测规则,写编译脚本做自动化编译和持续集成,打包生成静态库,根据链接后的可执行文件的组成优化 APP 体积等。

  前端开发的程序则不需要编译过程,只需要把代码扔给浏览器,浏览器边解析代码边执行。虽然 js/css 代码写完无需做任何事情浏览器就可以解析执行,但为了上面说的性能优化,前端代码上线前会对所有代码和资源文件进行处理,这些处理包括:压缩合并 js/css,合并 css sprite 图,处理模块依赖,处理代码资源版本号,处理资源定位等。这个过程很像传统程序的编译,把给人看的代码优化处理成给机器看的,并解决一些依赖关系,可以算是前端的编译过程。像 grunt.js/fis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完成这个编译过程,通常前端编译跟上线部署结合在一起,作为上线系统的一部分。

  安全

  前端和终端的安全性问题上虽然不需要像后端考虑得那么多,但还是有些需要注意。在请求的安全上,终端和前端都一样,用户向后端发送的请求都需要经过层层路由,不知道在哪里就被截获篡改或回放了,于是需要做一些措施防御这些情况,最常见的就是身份验证,多是采用会过期的 token 形式代替用户名密码,防止被抓包后黑客可以永远登陆这个账号。数据安全要求高的会用加密传输,或者使用 https,另外还需要看情况处理一些 DNS 劫持,运营商广告植入等问题。

  其他安全问题终端很少考虑,在未越狱的 iOS 机器上系统已经帮忙保证了整个 APP 运行环境的安全,而在越狱的机器下恶意程序拥有 root 权限可以做任何事情,APP 也难以防范。前端方面浏览器的特性使前端开发有几个安全隐患,一是 Web 页面上任意位置都可以动态插入 js 代码,浏览器会无区别地执行这些代码,二是身份验证信息都统一保存在 cookie 里,三是页面上可以随意通过 iframe 嵌入其他网站的页面。造成 XSS、CSRF、cookie 劫持这些攻击手段,所以前端写代码时都需要考虑还这些安全问题,做好相应的防范,最简单和重要的防范就是对所有用户输入输出的内容做完整的过滤,避免页面内被嵌入恶意代码。

  交互/开发

  最后说下对这两个领域在交互和开发上的个人感触。以前在做 Web 前端时,感觉 Web 让人机交互倒退了十年,交互都是硬邦邦的点击—啪一下出来结果,滚动是一格格地刷新,很多人当时在鼓吹 html5 可以做出多么炫的效果时,实际上 FLASH 在十年前就可以做出来了,还比最现代的浏览器更流畅。iPhone 流行后,人机交互终于恢复了应有的水平,体验上比 Web 流畅太多,指尖交互/流畅的动画/便捷的滑动手势/无限制的实现,主流终于恢复或超越了十年前 Flash 的水平。

  但人机交互提升了,开发方式却大倒退,Web 的开发方式非常先进,用户用到的都是最新版本,发现 bug 可以马上上线秒修复,特别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迭代,而终端 APP 不行,撇开 iPhone 的审核不说,Android 也无法做到保证用户用的是最新的程序,用的都是传统的客户端更新的方式,bug 的修复版无法及时给到用户,无法一天上线几十次,需要维护很多旧版本,开发方式倒退回 Web 时代以前。这都是因为移动网络不稳定以及流量有限造成的,移动端无法像桌面端浏览器那样完全依赖网络,所以在移动网络稳定流量免费之前,开发方式都不会有多大变化。

  另外并不看好 HTML5,网络上说它可以取代 APP 说了三四年,到现在也没什么战绩,我看不到它的优势,原生 APP 可以获得更多的系统资源,更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,HTML5 在这方面永远比不上,而它在移动端网络和流量的限制下也无法发挥 Web 的开发优势,所以它不会成为主流,只适合做一些轻量的小东西。

发表评论
用户名: 匿名